這個系列苦命老爸好久沒寫新文章了....

這次隨手抓了瀚寶空軍機隊中的英國格洛斯特流星式噴射戰鬥機來試驗不同的舊化方式....

不小心把飛機弄得太"髒", 其實有點失敗....

但還好這只是盒玩, 也不會太心疼...

重點是, 瀚寶仍然抓著它飛來飛去, 絲毫沒有討厭它的"新造型"....

苦命老爸突然發現, 這些1:144的盒玩小飛機, 真是驗證塗裝新想法的好工具....

一些新的想法在小飛機上獲得驗證OK後, 再使用在正式的作品上, 可以避免一些無謂的失敗風險....

尤其是郡是(Gunze)的硝基漆膜, 理論上是堅硬耐磨 (編按: 高中以後我就把田宮的琺琅漆捨棄了~~)

一般是如此啦, 但它的透明漆膜卻意外的比想像中弱很多...隨便的油畫顏料溶濟就會把它啃下來... 

使用上的確需特別注意....

嗯!!好吧~~回歸正題...

這款流星式戰鬥機, 是英國二戰末期第一種正式服役的噴射戰鬥機, 也是盟軍唯三趕得上大戰的噴射機其中一款...

(編按: 另兩款其一是美國的P-59空中慧星式, 唯性能十分平庸, 美國人也有自知之明, 壓根兒就沒想過要它上戰場

給敵人"送菜". 其二是美國P-80射星式, 大戰結束前僅有各2架部署在英國與義大利, 勉強算參戰...但與英國流星

式一樣, 從未有機會與納粹德國噴射戰機交鋒!!)

二戰時期, 唯有德英兩國對噴射戰機的發展不遺餘力....

(編按: 美國的噴射機引擎部份發展遲緩, 還是要靠英國人罩...)

毫無疑問的, 納粹德國在這方面的發展絕對稱得上是領先群雄...

除了Me-262外, 還有Ar-234, He-162...等機型服役...

再加上火箭發動機的Me-163, Ba-349....

未及服役就告終戰夭折的Ta-183....

真是令人眼花撩亂...但也突顯德國航太科技的領先地位...

相較於其宿敵德軍的Me-262, 英國的流星式與美國P-59/P-80還是脫離不了傳統活塞發動戰機的設計思維...

傳統到不行的平直主翼, 造型怎麼看都沒有Me-262來的"帥"與"兇猛"!!

撇開造型單就技術而言, Me-262 率先採用利於高速飛行的後掠翼...

雖然Me-262水平飛行極速受限當時Jumo 004 軸流式噴射引擎出力限制約略在0.83馬赫,

只勉強達到穿音速區 (0.8~1.2馬赫)...

機首所產生的弓型震波 (bow shock) 強度弱得多, 後掠翼的優勢此時還沒辦法完全顯現出來...

(編按: 苦命老爸碩士論文就是做這個極音速黏滯流場弓型震波的數值模擬...只是有點混~~慚愧!!)

但這種機翼構型發展的方向是正確的, 假使德國沒那麼快投降而發展出更強而有力的引擎...

"也許"在Me-262改良型or後繼機型Ta-183上能達到超音速....

當然, 要超音速飛行並不是增加引擎出力就能達到那麼簡單, 還有些其他要素得考慮...

例如, 機身必需先追上並突破迎風面上產生的震波(編按: 就是音障啦!!)...

面積律(Area rule)的應用有利於高速飛行...

且後掠翼並不是全無罩門, 翼尖率先氣流剝離產生的機身上仰現象嚴重影響飛行穩定度,

需借由翼刀/翼前緣鋸齒等手段加以抑制...

這些理論與現象在當時未必能為人們所了解....

所以苦命老爸只用了"也許"兩個字.

不過, 戰爭雖然殘酷, 卻也讓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

若大戰持續進行 (編按:但德國可能會比日本先吃原子彈!!),

"也許"在戰爭需要的驅策下, 高速飛行的奧秘很快的就會被專家們所破解....

第一個突破音障名留青史的"也許"就不是美國人查克.葉格(Charles Elwood "Chuck" Yeager)了....

苦命老爸覺得, 研究歷史之所以有趣, 在於可以幻想一些"也許"的可能性...

很多的"也許", 讓人們增添許多天馬行空的暇想空間, 非常好玩!!

將納粹德國Me-262與英國流星式這兩架始終素未謀面的宿敵擺在一起來個合照, 一笑抿恩仇吧!!

**素未謀面的宿敵: 納粹德國 Me-262A vs 英國 流星式

流星式-11.JPG 流星式-8.JPG 流星式-9.JPG  

流星式-1.JPG 流星式-2.JPG 流星式-5.JPG 流星式-7.JPG 流星式-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